《白蛇传》的故事是南宋临安(杭州)的预设故事。《白蛇传:爱情》冲淡并清空了这个时空背景。白娘子和许仙第一次在湖边相遇,春天是小雨,风景是空的,这可以是三月的西湖,也可以是任何美丽的湖景。许仙没有姐姐和姐夫,成了天地间的孤儿。一个年轻的学者和一个古怪的女人之间的一见钟情,这个故事一开始就足够精彩,电影的处理进一步“非人化”。许仙婚前的生活完全被跳过了。婚后,他和妻子住在一个僻静的地方。除了小青在端午那天默默抱怨:“街上有太多艾夜河了。”雄黄酒”。小青海盗库印、白娘子协助许仙开药店的一段省略了。这控制了电影的持续时间,使情节简洁集中。但这种安排更彻底地切断了主人公与外部世界的交集,消除了混杂。白娘子、许仙、小青、法海等人,成了被禁锢在妖术中的人,被抽离了尘世。日常的情况不再存在,现实也消失了。
这个电影的图像组成也是开销。湖和山的颜色似乎是真实的,但也有想象。真正的风景画是用水墨特效制作的。亭台楼阁和窗户的内部景观都是细致的,物质世界的肌理淡化,视觉表达体系和叙事背景都是空洞的。这与舞台上的虚拟场景不同。舞台的“虚”是以写意为基础,没有实物,而电影是以写实为前提的。粤剧的演唱背景与真实场景相结合,形成了一个自洽的整体,歌剧的假设性表演并不突兀。由此,影戏之间“真实”与“虚拟”的顽固矛盾逐渐淡化。
长期以来,歌剧电影的“玄机”在于歌剧和电影是两个宇宙。电影追求的是再现真实世界的物理层面。歌剧表演的背景色彩是假设性和虚拟性的。中国戏曲电影有悠久的传统,就是用影像记录戏曲表演。1905年,一架摄像机拍摄到谭新培在白布前表演“定君山”。这是中国最早的电影。《电影》是一个配角,其中容纳了谭新培。性能容器。1948年,费牧与梅兰芳合作创作《生、死、恨》,精心采用了“拍摄舞台表演”的策略。它可以被看作是比欧洲早60年的现场表演的现场录音。绘制、输入和编辑点的安排紧随着演员的表演路径。影片的视角是想象“在观众最理想的位置观看梅兰芳的表演”。1949年以来的17年里,中国戏曲电影迎来了星光璀璨的黄金时代。在歌剧和电影之间,歌剧总是比电影大。在《梁山伯祝英台》、《天贤》、《十五关》等电影中,镜头严格地跟着歌声走。我该怎么办?在特写镜头中,演员身边的桌椅都是写实的,镜头是缩小的,中景还是一幅舞台风格的手绘背景画。面对歌剧,影片在保持克制的同时,试图向故事片倾斜。歌剧电影的默认铁律是对表演的音像节奏的服从。
郑大胜在执导《成龙的清官》时,不甘心于戏曲的纪实记录,想要充分发挥影片的特点,在形象表达上争取自由。最后的策略是拍摄“表演的过程”:拍摄工作室,拍摄演员进入假定的空间,通过不断的“穿穿”来诠释和思考“影子”和“戏”。这是一部严肃艺术电影的理念。